第七週默想經文

第三十五天(3/21 星期一)

經文 約翰19:28-30
經文主題 耶穌在斷氣前最後的說話,反思我們對祂所說的話之回應。
反思問題
  1.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身上的體液快要滴漏淨盡時祂說:“我喝了”。作者便相信耶穌是要應驗詩篇69:21節所說的,表明耶穌的一生都按照神的計劃來行事。神在耶穌身上的計劃是什麼?反思我們人生是否按著神的計劃來 行事?
  2.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喊叫“成了”,這聲音不是主絕望的呼喊,相反的是主完成神聖使命之後的勝利呼聲。我們接受了耶穌所完成的救恩,反思我們如何去完成主所交託的使命?
  3. 耶穌說完“成了”這句話,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證實了祂自願且毫無保留地獻上。正如在早期時祂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10:18)反思耶穌是生命的掌權者,我們如何將生命獻給祂。

第三十六天(3/22 星期二)

經文 路加23:44-48
經文主題 主臨終時日頭變黑,聖殿里幔子裂開,反思神對自然界和世人傳遞的信息。
反思問題
  1. 耶穌被釘掛十字架上,死亡悄然臨到祂,本應那時是正午陽光猛烈,但日頭變黑了。我們認為這景象是自然地發生抑或關係到上帝與撒旦的一場爭戰?這景象向世人發出什麼信息?對我們又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2. 耶穌斷氣時聖殿里的幔子裂開成兩半,這個景象發生在當時猶太人最聖潔與崇高的敬拜場所里,我們認為神要向祂的子民傳遞什麼的信息?這信息對我們和世人有什麼關係?
  3. 百夫長代表不信的外邦人,因著看見主死時的情形,就不能不承認說:“這真是個義人”。我們對百夫長的評價有何意見?我們對耶穌基督死時的情形又是什麼評語?

第三十七天(3/23 星期三)

經文 約翰19:31-37
經文主題 從基督死時沒有被打斷腿和被槍扎入肋旁時流出的血和水,反思我們對主的死之認知性。
反思問題
  1. 猶太人為了要預備過逾越節,不希望犯人的屍首停留在節日,所以要求彼拉多叫兵丁打斷耶穌和兩個犯人的腿,兵丁來到耶穌那裡,見祂已經死了就不打了。為什麼主死得那麼快?其原因是什麼?我們對此事有何回應?
  2. 一兵丁拿槍扎耶穌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這確定耶穌真的已經死了。我們認為耶穌當時是否真的死了?祂死時流出的血和水如何觸動我們的生命?我們如何向世人見證主的死?
  3. “看見這事的那人”是作者本人,他見證耶穌基督臨死前的情景是“真的”與“可信的”。我們認為他的見證對讀者有說服力嗎?我們能像作者那樣見證基督受死的事實嗎?

第三十八天(3/24 星期四)

經文 約翰19:38-42
經文主題 從約瑟和尼哥底母跟隨主的經歷,反思我們跟隨主的態度。
反思問題
  1. 因怕猶太人約瑟和尼哥底母兩位都是暗暗地作主門徒,但為何耶穌死後他們就不怕,現身出來為耶穌辦身後事?我們認為從此之後他們能否成為基督忠誠的跟隨者?反思我們跟隨主的態度,暗暗地或是明明的?
  2. 尼哥底母獻上沒藥和沉香,約瑟獻上自己的空墳給耶穌安葬,我們認為他們的獻上是為了曾作暗暗跟隨主的補償抑或純粹是出於愛主?我們對主的死作出什麼回應?
  3. 耶穌基督被安葬在財主約瑟的新墳墓里,我們認為主受到尊榮的安葬嗎?我們對以賽亞書53章9節下所說“誰知死得時候與財主同葬。”有何回應?

第三十九天(3/25 星期五)

經文 路加23:55-56
經文主題 婦女們目睹主的安葬與預備香膏抹主,反思我們對主安葬的理解和心態。
反思問題
  1. 耶穌基督被釘,受死,埋葬的事件對當時一些敵對祂的人來說是罪有應得者和徹底的失敗者,我們如何解釋這觀點?耶穌被人判為有罪和失敗在我們的觀點里有什麼重大的差異?
  2. 那些婦女們不離不棄地跟隨耶穌從加利利一直到安葬的時刻,我們從她們身上學到什麼?如果那時我們也在場失望嗎?
  3. 婦女們因著愛主心切,就預備香料去抹主的身體,但那時是安息日的開始,她們便遵守誡命守節,等待安息日過後才履行。婦女們這樣做的原因何在?我們對愛主與遵守誡命如何作出平衡?

第四十天(3/26 星期六)

經文 路加23:55-56
經文主題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將主的墳墓嚴密封閉,反思我們對主復活的信心。
反思問題
  1. 大多數的猶太人在主安葬後都守安息日,不作任何事,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遵守安息日嗎?為何他們違反安息日的誡命去找彼拉多?若我們作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心裡可以平安嗎?若不平安如何解決?
  2.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要求彼拉多允準他們派士兵把守主的墳墓,這行動有效嗎?他們是否相信耶穌真的復活?反思我們雖然相信主活在心裡,但在某情況下我們也希望主暫時埋葬,讓我們作些自己喜歡的事。
  3.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採用了大石頭,封印,兵丁等三層嚴密的措施,來看守主耶穌的身體,可見主受死,埋葬,復活是真確的事實。反思這事實如何實踐在我們生命裡。我們應如何將這些事實見證出來?